“心衰“---中国传统医学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最早认识见于《内经》。 《灵枢·胀论》云: “心胀者,烦心短气,卧不安”。《素问·水 热篇》曰: “水病,下为跗肿大腹,上为喘呼不得卧者,标本具病。”“心悸”“喘证”“心水”等都属于心力衰竭对应的中医病名范畴,发生心衰以后,我们要如何得到中医有效康复治疗,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康复,心衰患者,需要做好哪些事情呢,下面由我来给你们一一道来。
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益心气、温心阳、活心血为主要原则。中医康复学从整体观出发,辨证论治,中药内服、外治并用,动静结合、身心调养,从而达到益心活血、协调脏腑经络的作用。
一、中药内服治疗法:早期以气虚血瘀为主,治疗宜益气活血,用药以党参、黄芪、川芎、红花、鸡血藤等; 中期 以阳虚水泛为主,治疗以温阳利水兼以重视顾护津液,用药以桂枝、薤白、荜茇、干姜、茯苓、车前子等; 末期阴阳俱虚,重在阴阳双补、益气固脱,用药以四逆汤加减,配以山萸肉、白芍等 柔肝敛阴。
二、中医外治法: 中医认为经络内联脏腑,外络肢节,是人气血运行的通道,不可不通。全身腧穴,尤其是背部腧穴与人体脏腑经络有 极为密切的联系。通过刺激背部腧穴能调整经脉及相应脏腑,从而恢复其正常机能。可以采取温针灸,以艾灸火的热量为传递介质,温热性刺激背腧穴,调节气血,改善心力衰竭症状。
三、良好的8项生活习惯是康复关键
1、 每天称体重
体重的增加是我们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一个迹象之一,所以我们应用养成每天称体重的习惯,每天称体重应该在早上解大小便之后称体重。如果一天之内,体重增加1.3公斤或者一周之内体重增加2.3公斤,那就需要及时就医。
2、 每天检测血压、心率
血压、心率是心衰患者病情变化很重要的征象之一,如果血压、心率出现波动要及时报告医生。
3、 限制液体摄入
心衰患者肾脏排钠和排水的能力会减弱,所以心衰患者摄入过多液体会加重病情,建议患者每天液体摄入量不应该超过2升,
4、 少吃盐
盐也会使额外的液体积聚在体内,引起心衰,很多食物都含有隐藏的钠,比如牛奶、罐头、冷冻食品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低盐或者无盐食品。另外在生活中不应该食用油腻食品、快餐食品等等。
5、 遵医嘱服药(最重要的一点)
很多的心衰的患者为老年人,会存在忘记服药。应该在橱柜、冰箱贴上便签、字条或者手机设置提醒功能,提醒自己每天按时服药。
6、 穿宽松保暖的衣服
避免穿过紧的内裤、袜子或者紧身裤,过紧的衣服会阻碍血液从下肢流向心脏,也会造成下肢血栓的形成。美国的研究表明,体温下降会增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的可能性,所以要注意保暖。
7、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
心衰患者劳累会诱发心衰加重,所以良好的睡眠是很重要的。
8、 安装家庭监控设备
老年心衰的患者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家庭监控设备,便于家属检测患者患者的血压、体重、心率、液体储留的情况。
四、传统功法: 八段锦是中国健身气功的一个分支,继承了传统养生法的特点,强调“调形”“调息”“调神”的运用,它通过姿势调节,呼吸锻炼,身心松弛,意念的集中和运用,有节律的动作等锻炼方法,每式的练习都要求上下肢的协调配合,改善平衡协调性。以八段锦为代表的传统功法属于低强度有氧运动,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和住院率,改善生活质量,并且有氧运动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且更适合的。
专家简介
肖东靖
主治中医师,广东省中医师承“薪火工程”学术经验继承人,师从全国名老中医、广东省名中医傅南琳(主任医师)。
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;云浮市医学会络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;云浮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;云浮市医学会消化病分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。
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余,擅长综合体质辨识应用中草药及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、针灸、穴位贴敷、中药外洗等治疗咳喘、脾胃病、皮肤病、失眠、眩晕、偏头痛、带状疱疹、心脑血管等疾病。